参观预约
首页 > 他山之石 浏览次数:

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785—805)东都洛阳人李渤偕其兄登庐山揽胜,因爱五老峰下四山环合、一溪穿流、别有洞天,遂隐居其中,养一白鹿,读书自乐,人称白鹿先生,其地亦称白鹿洞。长庆年间(821—824)李渤出任江州刺史驻节九江,重游旧地,引水植木,建台修榭,白鹿洞遂成为名胜之地。

南唐昇元四年(940)建庐山国学于此,置田藏书,集生徒数百人肄业其中。名胜之地演成名教之地,“白鹿国庠”、“庐山国子监”之名得称于世者三十余年。

开宝九年(976)一代国学废于战火。战后不久,即由士民改建成书院,并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赵光义颁赐国子监印本九经至洞,从此,白鹿洞由国学而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历程。

白鹿洞与岳麓、应天府、嵩阳等书院齐名,人称“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但考究历史,白鹿洞之所以名重天下,源于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的苦心经营。淳熙六年(1179)朱熹以南康军知军的身份,取法数年前在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的经验,重建废弃百余年的白鹿洞书院。七年,“重营旧馆喜初成”,并作《白鹿洞书院揭示》;八年,请论敌陆九渊为诸生讲学。《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来由宋理宗手书太学,颁行天下,成为各地书院共同遵循的学规;明代以降,又传到朝鲜、日本。凡此种种,奠定了白鹿洞书院作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的地位。

元代,白鹿洞书院亦称朱晦翁书院,是理学的大本营,受到官方的重视,并与岳麓书院一起,成为北方书院建设的榜样,为理学和书院的一体北移作出了贡献。

明代前期,书院荒废,直至成化年间始得渐次恢复。弘治年间,娄性主洞开讲,学生曾达527人。正德、嘉靖年间,心学大师湛若水、王守仁先后莅院讲学,又将《修道说》、《心性图说》等讲义刻石,加以王、湛后学的提倡,白鹿洞成为江右王门的主要讲坛。万历、天启年间书院遭禁,白鹿洞书院虽未遭大的破坏,但元气受损,办学规模缩减。

清顺治十年(1653)巡抚蔡士英重修院舍,重振白鹿,遂于鹅湖、友教、白鹭洲并称江西清代四大书院。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分赐“学性达天”、“洙泗心传”匾,弘扬其倡导正学之功。然而,自清代中期起,白鹿洞书院的影响式微,不仅未能列为省城书院,晚清时也未能跨越时代,接通中国教育自古及今的血脉。

1959年白鹿洞书院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书院面积达15000㎡,有30余栋建筑,历代碑刻157通,摩崖石刻57处。

(摘录自《中国书院》)

 

 

 
     
 
     
 
     
 
     

CopyRight 2008 东林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07535号 Email:donglinshuyuan1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