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预约
首页 >东林道场 > 百家争鸣 浏览次数:

东林学派的救世思想

内容摘要:明万历中期以后,朱明王朝政治上腐朽衰败,皇帝独裁,宦官专权,贪官妄为;经济上土地被大量兼并,官吏巧取豪夺,农商交困;思想上谈玄说虚,庸碌无为,竞名竞利,鄙风盛行;军事上边侵不断,威胁京师;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东林学派诸子,以国家民族兴亡大业为重,不畏强暴,正气凛然,反对阉党;提倡“经世济用”之学,以“正人心、正学术”,最终达到强兵足民,申张正义,救世济民的目的。

关键词:东林学派、经世救世、强兵足民、申张正义

作者: 刘桂莉,女,南昌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7)

明朝末年,尤其是万历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危机四伏,已是“天崩地解”的颓势。政治上腐朽衰败,皇帝独裁,宦官专权,生活腐化,鱼肉百姓,杀戮无辜;经济上兼并土地,掠夺搜刮,巧取豪夺,民不聊生;思想上理学空疏,心学禅化,或谈玄说虚,或退居山林,或追名逐利,鄙风盛行;军事上东北满族崛起,不断掠扰,侵攻辽沈,威胁京师。从而使朱明王朝处于“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也。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明神宗实录》卷三七六)的悲惨局面。然而当权的统治者,不仅无励精图治,扭转危局之意,更无举措,反而更加腐朽没落,任由宦官专权,贪官妄为。

面对内外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重,人民无法生活的严重局势,东林学派诸子,以国家民族兴亡大业为重。他们以东林书院为基地,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明史·顾宪成传》),不畏强暴,正气浩然,大义凛然,反对阉党,以图救世济民。他们“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东林学案》从而展现了他们的战斗精神和救世主张。

一、 正学术、正人心,意在经世救世

明朝晚期,由于理学的空疏,心学的禅化,造成学术不正,人心不正,贪鄙之风盛行,从政为官者身行不端,阿谀奉迎,乡愿乱德,污吏横行。

目睹这种情况,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继承和发扬了儒学的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对当时的学术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当时学风之弊在“空”、“混”,即空疏而不务实际,混世而不求进取。一些学者只顾章句训诂,循规蹈矩,考取科名,以求高官厚禄。只会吟诵经注,照本宣科,不求实用实功。顾宪成说他们是:“任是天崩地裂,他也不管。”(《小心斋扎记》卷十)尤其王学末流,空言心性之弊,危害极大。顾允成说:“心学之弊固莫有甚于今日矣。”(《小辨斋偶存》卷六) 针对这种情况,顾允成进一步指出:“以《大学》而论则所谓如见肺肝者也,何尝欺得人来,却是小人自欺其心耳。此心蠹也,非心学也。若因此便讳言心学,是轻以心学与小人也。……亦犹《大学》之解修身,盖心在其中矣,何讳言心之有?”(同上) 由于这种学术之弊,学风之害,因而使人们愚昧、迂腐,只为一己之私利而求知,却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安危,发展下去危害极大。

东林学者对此深以为忧,故他们强调学贵实用,提倡躬行实践,使学者学以致用,以所学所知来解决社会实际中的各种问题。顾宪成说:“而今一切托之于心,这是无形无影的,何处究诘它?”(《小心斋札记》卷五) 为了对症下药,他以“躬行”二字来治“心学”之病。所以说:“至于论学,特解出‘躬行'二字,尤今日对病之药。”(同上) 高攀龙更从学术与政事、人心的关系上论证学术的重要性、迫切性。他说:

天下不患无政事,但患无学术。何者?政事者存乎其人,人者存乎其心。学术正则心术正,心术正则生于其心,发于政事者,岂有不正乎?故学术者,天下之大本。末世不但不明学术,且欲禁学,若之何而天下治安也。”(《高子遗书》卷一)

在高攀龙看来,学术是天下之大本,由于明朝末世学术不正而使人心不正,人心不正而使政事不正,政事不正而使阉党专政,贪官污吏横行,所以造成天下动荡不安。为了除弊救世,东林学派极力正学术、正人心,而正政事。

正学术必须首先立志。东林诸子以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学术归依;以忧世愤俗,负荷担道,兴利除弊,济世救民为自己的责任。为此,他们从正学术,育贤才,立大志入手而讲学、议政。他们目睹当时士风之陋、世风之鄙,读书者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投机取巧,为了私利,“出则竞名,处则竞利。”(《泾皋藏稿》卷六) 为了功名利禄,寻找门路,而不讲个人操守、社会责任,把读书与做人、救世割裂开来。高攀龙说:“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今人都不曾依那书上做得一句。所以书自书,我自我,都不相关,都无意味。”(《高子遗书》卷三) 有感于此,他们提出为学者,首先在修身做人,把读书与做人救世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立“修身救世”之志,方可济世救世。所以顾宪成说:

士之号为有志者,未有不亟亟于救世者也。夫苟亟亟于救世,则其所为必与世殊。是故世之所有余,矫之以不足;世之所不足,矫之以有余。矫,非中也,待夫有余不足者也。是故其矫之者,乃其所以救之者也。”(《泾皋藏稿》卷八)

立志读书修身,旨在治世救世。依此而立身出仕,方可做出一番事业,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正学术还必须崇实废虚,关心国事。东林学者认为,读书修身,意在实学、实用,关心国事、民命,不在空言、说玄。顾宪成说:

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小心斋札记》卷十一)

读书、做官,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以国家、世道、百姓的利益为要务。顾允成对“乡愿道学”乱德的士风,十分痛恨,感慨万端,并就此与其兄顾宪成有过如下的对话:

“一日喟然发叹。泾阳先生曰:‘弟何叹也?'曰:‘吾叹夫今人之讲学者。'先生曰:‘何也?'曰:‘恁是天崩地陷,它也不管,只管讲学快活过日。'先生曰:‘然则所讲何事?'曰:‘在缙绅只明哲保身一句,在布衣只传食诸侯一句。'先生为俯其首。”(《高子遗书》卷十一) 意为读书、讲学必须与修身、治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此种实事、实功的实学,才为有用之学。

正学术、崇实学,旨在救民淑世。东林学者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肯定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和根本。有民则有国,无民则无国可言。因此,学者为学做官意在仁民救世,以天下万民之事为务,以关心天下万民为仁。

高攀龙指出,为官之道是为天下、为万民,依此而行,方为仁者。他在《辅仁说》中是如此阐明此义的:

夫子曰:“为仁由己。”而曾子曰:“以友辅仁。”何也?仁,人也。仁也者,与人为体者也。人也者,与人为用者也。胥天下之人而于仁之中也,犹之胥天下之木而于春之中也。春不可见而见之于木,仁不可见而见之于人。仁之于人无一膜之隔,人之于仁若万里之阻。何也?各己其己也。是故胥天下之谓仁,执一人之谓己。推己而人之则仁,执人而己之则不仁。故为仁者莫妙于人己之间。(《高子遗书》卷三

仁与人是体与用的关系。而体与用是不可分离的,故不能将它们离之为二,隔之万里,而要“为仁由己”,“以友辅仁”,为“天下人”办事,不为“一人”效力,这才是仁者。

由此出发,高攀龙称赞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献身精神。他说:“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士大夫实念也。居庙堂之上,无事不为吾君,处江湖之远,随事必为吾民,此士大夫实事也。”(《高子遗书》)卷八上) 时时、事事、处处,忧国忧民、为国为民,是东林诸子的思想宗旨和淑世精神。因此,他们主张为政做官,应以民为本而真心为民,才为“良吏”。顾宪成说:

我之所谓良吏,必自真心为民始。真心为民则饥由己饥,寒由己寒,溺由己溺,疴痒疾痛由己疴痒疾痛。其所孜孜焉慕而趋者,第问其益于民与否耳,不问其有益于我与否也。……何哉?惟其真心为民也。(《泾皋藏稿》卷九)

良吏的尺度在“真心为民”。为民要以民生、民务、民命为重、为本、为先,真正有益于民,不可损民为己,这就是良吏仁民的表现。由此可见,东林诸子的仁民淑世的高尚情怀。

二、 垦荒田、兴水利,意在强兵足民

东林学派的救世思想,还表现在他们的经济主张方面。他们根据明朝末年的经济和国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和防卫战略。

东林诸子继承和发展了姜太公“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韬·文韬·六守》)和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子·小匡》)的思想,而打破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提倡商为本业的思想。如赵南星肯定:“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赵文毅公文集》卷四《奏仰西雷翁七十序》)“农之服田,工之饬材,商贾之牵牛而四方,其本业然也。”(《赵文毅公文集》卷四《贺李如立应乡举序》) 以商业为本业,肯定商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惠商”的措施,促使商业发展,有利于搞活经济,发展经济。

否则,就是夺民之财,破坏经济发展。高攀龙指出,增加商业税,就是夺民之财,破坏商业发展,就是破坏经济发展。他说:“今日定乱以人心为本。举朝方惴惴忧加派之失人心,而商税之失人倍蓰于加派,加派之害以岁计,商税之害以日计,商税非困商也,困民也。……兵兴以来,言利者细无不举,无一足特,实非策也。钞关当铺皆令民怨而天怒,反致悖入而悖出,以夺民之财,非生财之道也。生财之道,生之、节之两端而已。”(《高子遗书》卷七) 由于兵祸不断,明朝统治者为了增加军费开支而增加商业税,一些贪官污吏乘机敲剥商人,夺取民财。高攀龙认为,这是害民的非策,不是良策。为此,东林诸子主张惠商、惩治税棍,保护商人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东林诸子指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充实军饷,强兵固边,就必须发展生产,开源节流。具体措施则是开荒屯田,兴修水利,如此方可强兵足民。

高攀龙在提出“生财之道,生之、节之两端而已”的同时,又提出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的具体措施。他说:

境内有荒芜田土,宜竭力开垦;流移人民,宜竭力招抚。

境内有陂池宜浚者,及时开浚;圩岸宜筑者,及时修筑。城垣颓塌、桥梁毁坏者,及时整理。高原污下,所宜树木,及时种植。(《高子遗书》卷七)

开垦荒芜土地,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堤岸,加固城垣,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多打粮食,保证军需民用。

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达到强兵足民的目标,东林诸子,既主张垦荒,又主张屯田。屯田既可强兵足民,又可充实边饷;既可劝农养民,又可练兵习战。因此,他们都极力支持屯田。

由于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的崛起,屡侵辽东,威胁京畿,故屯田积谷更有强兵足民,御敌固边的意义。东林人士对屯田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所以积极支持。屯田都御史董应举负责屯田事宜。李应升企望董应举为国为民,屯田养兵,使“荒郊变为沃土,劝农即为养兵。”(《落落斋集》卷六) 高攀龙力荐董应举协助孙承宗做好屯田练兵大事,做到“无事则练兵积谷,有事则卒兵勤王。”(《高子遗书》卷七) 因为这是国家当今的“大计”、“要着”,所以要破格选用文武兼备的人才,以使兵强民足。

御史左光斗“出理屯田”之事时,针对北方人“不知水利,一年而地荒,二年而民徙,三年而地与民尽矣”的实际情况,兴修水利,“使旱不为灾,涝不为害”。为此他“因条上三因十四议,曰: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曰:议濬川,议疏渠,议引流,议设坝,议建闸,议设陂,议相地,议筑塘,议招徕,议择人,议择将,议兵屯,议力田设科,议富民拜爵。”由于此法实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明史·左光斗传》) 左光斗在对北方的地形、气候、土质、水源、作物、农技等情况全面调查掌握的基础上,提出“兴修水利之法”和一系列屯田种植之法。为了兴修水利,推广种水稻的技术,左光斗亲赴各地,向当地民众讲解示范和教授传播水田的开整、筑堤、凿井、车水、用闸等一整套方法。为了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处处皆行,他还编了凿井之歌,教人传诵。其词是“盘庚五迁,惟井存焉。家掘一井,井灌十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在左光斗的倡议、传授和推广下,北方开河、打井、修渠而大量种植水稻。由于北方人掌握了种水稻的技术,而使广大人民战胜旱灾,出现一片丰收的景象。邹元标还朝经过天津、北京一带,看到遍地稻田的丰收图景,高兴地称赞道:“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明史.左光斗传》)

左光斗为了使这项改革措施能继续推广和贯彻下去,还对各地积极推行“水粮”的官员和民众,给以奖励和表彰。每年年终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实绩予以奖励。

东林人士的垦荒、屯田等措施,既是为了济民、足民,又是为了足兵、固边,这双重意义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行其中,其最终目的在富民强国,经世救民。这是他们的思想宗旨。

三、 反阉党、反贪官,意在申张正义

明朝晚期,由于朝廷的腐朽,阉党的专权,官吏的腐败,使得吏治混乱,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为了申张正气,高扬正义,整饬吏治,清除阉党,东林人士与阉党、贪官,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为社会注入了清流正气,为士人树立了清正榜样。

东林人士把讲学和议政密切结合起来,他们既议政又参政,议政旨在树立官德新风,参政志在兴利除弊。他们从万历朝始,就关心朝政、评议朝政,注意政风,反对贪官。如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顾宪成补吏部验封司主事,入都谒见大学士王锡爵时,就有如下一番对话:

王曰:“君家居且久,亦知长安近来有一异事乎?”公曰:“愿闻之。”王曰:“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公曰:“又有一异事。”王曰:“何也?”公曰:“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相与笑而起。(《顾端文公年谱》)

朝野内外之人,各以己之是非为是非,故有此是而彼非,彼非而此是。这就说明朝廷的是非颠倒,东林人士予以了非议和否定。

顾宪成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独裁帝王一人一家之天下,所以应当以天下之是非为是非,不应当以独裁帝王一人之是非为是非,即使帝王,亦应听之天下。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顾宪成在其《以俊录序》中说:“生平有二癖:一是好善癖,一是忧世癖。二者合并而发,勃不自禁。至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无庸效市贾争言耳!”帝王一人之是非不为是非,天下万民之是非,才为是非,故“当听之天下”。这显然是一种民主思想,在当时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东林人士的开明政治、救时实政、裁量执政的思想主张,在反对宦官和贪官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贯彻。尤其在反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中达到了高潮和惨烈的程度。

明朝万历后期,朝政日趋腐败,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了熹宗即位之时,由于其乳母客氏与宦官魏忠贤相互勾结,合谋弄权,把持朝政,大兴冤狱,并与朝中贪官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已使明廷陷入危局。东林诸子对此深以为忧。

高攀龙明确指出:“今之肆毒者,固在中涓(指宦官),与中涓合毒者,实由外廷(指内阁)。”(《高子遗书》卷八下) 内外勾结,二毒合流,专权乱政,危害国家,所以必须改变,“由今之道不变,今之政未有不底于危亡者也。”(《高子遗书》卷八下) 指出不改变这种宦官与廷臣内外勾结,专权乱政的局面,国家就要危亡了。为此,东林官员不断上疏参论宦官的不法行径。针对阉党乱政,结党营私,任免官员,乱加赋役,哄闹朝廷,污辱大臣的罪恶,礼科给事中成明枢上疏揭露道:“中涓乃刑余之人,原止供事于掖庭,无雄行于堂部之礼。今当明证其罪,与外廷共见之。知犯科无状者,不可容于盛明之世。而九列犹可吐气,中珰亦少知畏法矣。”(《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五) 工科给事中周士朴亦上疏秦曰:“尚书钟羽正者,朝廷所命之官,非内臣可得而辱也。部堂者,朝廷所建以表率百僚,非内臣可得而毁也。辱部臣是辱朝廷,而欲重朝廷,还当重部体。不然封印辞职,羽正之志已决矣。天下后世将谓中涓以一冬衣逐一部堂,而皇上不为之所伤,岂其微哉!”(同上) 宦官们因索要冬衣而围攻工部尚书钟羽正,当堂污辱大臣,致使钟羽正封印辞职。对此熹宗不闻不问,纵容包庇,致使阉党愈益猖狂。东林官员为正朝纲、树政风,而纷纷参劾,积极抗争。

随着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日趋专横,东林官员把斗争矛头直指魏忠贤一伙。御史周宗建上疏专攻魏忠贤曰:

近日政事,外廷啧啧,咸谓奥窔之中,莫可测识,谕旨之下,有物凭焉。如魏进忠(魏忠贤原名)者,目不识一丁,而陛下假之嚬笑,日与相亲。一切用人行政,堕于其说,东西易向而不知,邪正颠倒而不觉。况内廷之借端,与外廷之投合,互相扶同。离间之渐将起于蝇营,谗搆之衅必生于长舌。其为隐祸,可胜言哉!《明史·周宗建传》)

周宗建此疏,直指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害,故遭到阉党的憎恶,阉党与贪官勾结,栽赃陷害东林官员。他们诬陷周宗建、刘一燝、邹元标、周嘉谟、杨涟、周朝瑞、毛士龙、方震孺、江秉谦、熊德阳等许多朝中东林官员为“邪党”,罗织罪名,企图一网打尽。针对宦官与贪官的“内外合谋,其祸将大”的危局,周宗建继续上疏揭露他们的罪恶,表现出东林官员清正廉明的可贵精神。周宗建在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的《为巨珰巧借凶锋芟除善类》疏中,针对兵科给事中郭巩投靠魏忠贤,并相互勾结,陷害东林官员的罪行,揭露道:“夫内臣魏进忠者,固今辇毂之下,所为望而震焉者也。处进忠之威势,可咳唾而成风云。计进忠之才力,可以吸呼而驱神鬼。极进忠之线索,可以使爱者升天,怒者堕地。而臣义激于中,曾于去岁指名而弹劾之。臣于时已不知死所矣。进忠狺狺恨臣,摘臣疏中‘千人所指,一丁不识'两语,哓哓诟辩。至怒激之声,直达宸听。进忠之心固无一日而忘臣也。乃独有巩者,平时在京,专与内阁相昵。进忠以为中伤臣者,舍巩无可他属。于是乘巩之入,嗷嗷以倾臣并倾诸异己者。…… 巩即心昵进忠,何至背灭理之事,今尚有余啧,至牵连刘一燝、周嘉谟、杨涟、毛士龙等。……臣观先朝汪直、刘瑾其人,虽皆枭獍,然幸言路清明,故不久终败。今乃有郭巩者,结连胶合,取皆如寄。权珰之报复,反借言官以伸;而言官之声势,反假中涓而重。数月以来,一斥熊德阳、江秉谦,一斥侯震旸,一斥王纪,一斥满朝荐;一去邹元标、冯从吾,一逐文震孟、郑鄤 ,近日欲扼孙慎行、盛以弘。而乘之摘瓜抱蔓,正人重足。此等机关,举朝之人无不知且痛恨。……而巩且横行愈甚,奸谋愈深。臣若尚顾微躯,不为点破,将内有进忠为之指挥,旁有客氏为之操纵,中有刘朝等为之典兵卖威,而下有巩等而蚁附蝇集,内外交通,驱除善类,而天下事尚忍言哉!”(《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五) 阉党与恶官内外交通,相互勾结,陷害忠臣,打杀清官。而对这种危险形势,东林官员以确凿事实,有力证据,与魏忠贤的阉党恶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他们集中火力,打击乱政元凶魏忠贤及其死党。斗争的高潮则是杨涟在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的上疏。他面对“逆珰怙势作威,专权乱政,欺君藐法,无日无天。大负圣恩,大干祖制。……肆无忌惮,浊乱朝纲,罔上行私,倾害善类”(《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三)的形势,将魏忠贤的大奸大恶集中概括为二十四条大罪状,一一加以揭露、讨伐。(见《明史·杨涟传》或《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三) 至此,东林官员与阉党恶棍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和势不两立的境地。东林官员遭到阉党更加严重的迫害,但他们仍以正道直行,为政风正气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斗争。

东林学派的救世思想主张体现在各个方面,他们为社会政治所注入的清流正气,所树立的官德正风,当今论来仍不失其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

1、《明神宗实录》卷三七六

2、《明史·顾宪成传》

3、《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东林学案》

4、《小心斋扎记》卷十、卷十一

5、《小心斋偶存》卷六、卷五

6、《高子遗书》卷一、卷三、卷十一、卷八、卷七、

7、《泾皋藏稿》卷六、卷八、卷九、

8、《赵文毅公文集》卷四〈奏仰西雷翁七十序〉

9、《明史·左光斗传》

10、《顾瑞文公年谱》

11、《明憙宗实录》卷三十五、卷五、卷四十三、

12、《明史·周宗建传》

 

刘桂莉

2004-3-28

 

CopyRight 2008 东林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07535号 Email:donglinshuyuan163@163.com